小长假,又称调休假期,是中国自2007年《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》实施后,通过调借相邻双休日形成的3天连休假,覆盖元旦、清明、五一、端午及中秋五个传统节日,旨在优化休假结构并促进传统文化传承 [6-7] [9]。
该制度由国务院批准,全国假日办主导实施,通过调整相邻周末拼凑假期。2008年起,调休形成的3天假期带动短途旅游及消费增长,但挪假导致连续工作日过长引发公众不满。2013年,全国假日办多次开展问卷调查,超七成受访者反对调休制度,认为其打乱作息节奏 [9-10]。部分专家建议取消调休并与带薪年假结合,但旅游业界担忧冲击市场运营 [4-5]。现行政策规定法定节假日前后连续工作不超过6天,保留调休机制以保障3天假期 [8]。
- 中文名
- 小长假
- 定 义
- 通过调借双休日形成的假期
- 作 用
- 放松身心,增强节假日的社会功能
- 目 的
- 弘扬传统节俗、彰显民族文化
放假安排
播报编辑
假期现象
播报编辑
旅游产品新花样
商场促销活动多
省会各大家电卖场纷纷以这个小长假为关注点,促销力度骤然升温,在这3天当中,重装开业、体验家电综合大卖场、家电价格直抵底线等活动纷纷亮相,上演了清明节小黄金周促销热潮。新百广场家电城3天销售突破3000万元,创下省内当日单店销售记录。
2025-08-05至6日,北国商城销售额高出2007年五一前三天。企划部的张玉说,清明节作为全年第一个消费高峰,如果进一步从消费意识上培养与带动,销售收入有望超越五一黄金周。而东购、建华商场及保龙仓、天客隆等超市,也沾了小长假的光,销售收入比平时增加不少。
假期新发展
很多旅游业内人士都期望将传统节日旅游市场做得更好,而除了开发更体现文化传统的旅游产品外,缺乏相应的假期成为传统节日旅游发展的瓶颈。节假日调整后,这一瓶颈被打破,具有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可能带来更多的旅游小旺季。
旅游转型
朱伯威认为,游客在选择上更愿意将多点观光型旅游转为单点的休闲度假型旅游。中国国内的旅行社早已经注意到这种自我空间以及旅途自主的需求,旅行社的休闲度假产品也更加丰富,并纷纷推出半自助游系列产品。
在以热带雨林风光著称的西双版纳,当地政府正在进行野象谷、傣王宫遗址、避寒山庄、贝叶文化馆及民族食品街等改造、建设工程。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旅游局局长卢江泉表示,仅靠传统的观光旅游和长假经济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,观光游必须向旅游、休闲、度假、体验为一体的多元化旅游转变,而节假日调整给旅游部门和游客都创造了更多的机会。
假日功能
播报编辑
初步的实践证明,并不是有了“时间”或“法定的身份”就一定能实现既定目标,尚需增添公民的“节假日意识”,领悟节假日的文化内涵。
专家观点
播报编辑
在一些民俗专家看来,传统节日回归是弘扬传统节俗、彰显民族文化魅力的契机,而在旅游业者看来,这给旅游带来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持久的发展力。作为千年传统文化习俗的载体,春节、清明、端午、中秋等节日,对中国人仍然具有无穷的魅力。
大众心理
播报编辑
生活工作压力大,人总需要几天放松、休闲的时间。调查显示,大多数人一年之中有一次出远门或时间较长的假期就足够了,比如昆明的游客一年最多去一次泰国,而两个长假和今后逐步规范的带薪年休假将满足出远门的需求。更多的时候,人们需要类似周末的“小长假”,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中缓解压力,调整状态。
法定节假日强制“挪假” 网友直呼“休不起”
他认为,“小长假”的出现,频频打破正常的“做五休二”工作习惯,客观上扰乱了正常情况下人们已经形成的人体生物钟,连续休息三天也不见得一定让人缓过劲来。如此一来,初衷为改善劳动者休息质量的“小长假”,反而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一些不易察觉的不利影响,“假期综合症”因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。
取消人为地强制调整休息日组成所谓的“小长假”,更有利于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更灵活地根据实际需要,自行调整和安排休假(特别是带薪年休假制度),有利于错峰出行,减少“旅游潮汐”情况的出现。
“法定节假日与靠近的周末若不相连,相隔在一到两天之间,若取消强制调休,按正常情况放假,对有出行等需求的职工就可以加上一两天的带薪年休假,连成一个四五天的较长假期组合,自己安排旅游、休息等,客观上可以让‘小长假’更长。 ”王向朝表示。 [2]
近日,全国假日办征集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意见的调查正式结束,受假日办委托,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整理工作已经开始。该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在新华网、搜悦等媒体公开表示,针对民众反映的长假不调休的问题是可能实现的,但调整黄金周的可能性不大。
刘思敏表示,我国11个全民放假节日中,元旦、清明、五一、端午、中秋等均是1天假期,通过调借双休日才形成3天小长假的,从拉动消费来讲,3天假和2天周末差别不大,从游客出游意愿和旅游行程计划来说,只有7天长假才能带来和周末不一样的质的变化。